2025年3月1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发布了一则引发广泛争议的通缉令。
这次被通缉的目标并非或国际犯罪集团成员,而是来自中国山东潍坊的一名普通会计刘保霞。
令人惊讶的是,这份通缉令开出的悬赏金额高达1500万美元,与全球头号本·拉登的悬赏金额持平。
据FBI发布的信息,刘保霞所在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元件的采购与销售,而她本人的职务仅仅是公司会计,负责在采购单上签字。
然而,美国方面指控她与另外三名中国商人通过第三国,从美国采购了大量电容、电阻等民用电子元件,以及一些无人机零件。
首先,刘保霞交易的这些电子元件价格低,单价甚至不足200块钱,属于普通商品范畴,国内消费的人在购物平台上早已司空见惯。
从技术层面来看,电容、电阻等电子元件属于常见的民用商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设施、电子科技类产品等领域。
然而,美国方面指出,这些元件能被改造成用来制造军事装备,例如无人机导航系统或导弹控制芯片。
此外,这些元件最终被用于无人机的军事用途,是伊朗企业的行为,而非出口方所能控制的过程。
据公开数据,伊朗生产的“Shahed-136”无人机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闻名,被用于摧毁大型机械设备。
然而,美国的指控是否确实能够证明中国商人的交易与伊朗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仍然存疑。
刘保霞事件实际上不单单是一起普通商人与国际通缉令的冲突,更是中美之间科技出口与地理政治学博弈的缩影。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管制一直在升级,从打压大规模的公司华为、中兴到如今对普通商人的制裁。
几十年来,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几乎涵盖所有领域的制裁政策,试图遏制其军事发展。
美国官方强调,这一通缉令是为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敏感技术被用于军事用途。
有军事专家指出,伊朗无人机技术的崛起并非单一供应商能够促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刘保霞事件可能进一步激化中美贸易冲突,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与敏感物资出口领域。
在美国加紧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对商品用途进行更严格的审核,以降低法律风险。